日拱一卒 不负青山 ——福建法院助力矿山治理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工作纪实
2023-08-11 09:29:43 来源:人民法院报
仲夏的八闽,山峦叠嶂,绿意勃发。从福州出发,一路往西,放眼望去,满目皆绿。清风拂过,暑热渐消。
“你们看,远处那个山坳,几年前可是另外一番景象:植被受损、岩石裸露、尘土飞扬。”近日,记者跟随福建省三级法院生态审判法官,走进福建多个矿山修复点,探究从千疮百孔到绿树成荫变化背后的法治密码,记录矿山复绿、点“绿”成金的生态司法治理样本。
多走一步,还清生态治理旧账
(相关资料图)
大田县素有“闽中宝库”之称。煤、铁、石灰石等储量丰富,其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度让当地干群引以为豪。
但采矿业高速发展,生态治理却欠下旧账。“由于早期生产方式粗放、开采不规范,造成一些矿区被开采后岩体裸露、植被难以生长,只剩下红褐色、光秃秃的山头,水土大量流失、次生灾害频发。”大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郑建生介绍道。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几年前矿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中央修复资金的支持下,大田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建则建”的原则,对不同的矿山实行分批分类治理,探索将废弃矿山打造成为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五园”模式。
然而,修复之路并不好走。如何实现依法治理、有序治理,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据大田县人民法院院长王有章介绍,“矿山封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导致当地盗采矿产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大田法院将审判职能向一线拓展、朝前端延伸,通过设立生态审判巡回法庭,助力矿区修复的步子走得更快、走得更稳。
一组数据记录了他们的足迹:2018年以来,大田法院依法审结非法采矿案5件19人,判处被告人罚金59.8万元;通过非诉执行审查35件,裁定破坏方恢复土地原状6万平方米、缴纳生态治理保证金1600万余元……
“一个个案件就是活生生的教材。随着司法机关打击力度的加大,盗采、破坏矿业修复的违法犯罪少了,群众环保意识增强了,我们干部做工作也顺畅多了。”前坪乡党委书记陈光伟说道。
历经转型阵痛,过去寸草不生、尘土飞扬的采矿场,如今绿意环绕、鸟语花香。每到傍晚,不少村民会到改造后的公园散步、锻炼。
不仅如此,大田县还利用治理后的废弃矿山,引进特色农业生态项目落户于此,让治理后的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不仅拉动了当地农民就业,也带动村财增长和村民增收。
这些“金凤凰”在成长中,难免历经一些成长之痛、法律之困。
大田法院秉持靠前“多走一步”的理念,主动到企业开展现场办公,为企业生产“把脉”“开方”,让其在发展转型中少走弯路,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以案为鉴,探索矿企绿色转型之路
永安城郊的西北角,坐落着一家名为福维公司的省属工矿企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面临产业转型难题。
前几年经营困难、失于管理,企业一度因电石渣渗漏问题被环保公益组织告上法庭。
立案后,永安市人民法院生态庭法官会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现场勘查,提出整改意见。福维公司于次月便对电石渣池进行了防渗工程技术改造,并通过了验收。
为了从源头严控,福维公司分阶段投入资金80余万元实施环境整治,对两处共计1.5万平方米电石渣池分别实施铺设防渗膜、修筑沉淀池、排水沟渠、筑拦水拦渣坝、修复围墙、覆盖黄土等举措。
永安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经办法官李如浩介绍,案件审结后,法官多次回访,了解到伴随生产及消费市场变化,福维公司多处矿场处于关停或转产状态,公司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环境修复均面临不同的困难。该院立刻启动“司法+行政”生态修复综合工作机制,争取生态司法综合修复基金60余万元用于公司垃圾场、矿山等修复工作,升级建成“产学研”功能三合一的生态综合修复示范基地。
撒草籽、种刺槐、铺公路、装喷淋、修排水,曾经矿渣、垃圾遍地的凤冠山如今树木新生、芳草茵茵。凤冠山修复地还成为“永安市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社区矫正人员劳动教育基地”“职工、学生及市民生态理念、环保法治宣传教育点”,达成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局面。
矿山新绿、矿场新生。经过整治修复,厂区生机盎然,周边的群众投诉少了。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文光表示,福维公司成功修复的案例是三明法院以生态公益诉讼引导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正带动更多类似的企业参与到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中来。
法企联动,打造边开发边治理模式
紫金矿业,一个从闽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型跨国矿业集团企业。
不同于国内多数矿山公园的建设都是在矿山闭坑之后,紫金矿业坚持边开发边治理,将昔日的废渣场改造为绿色景区,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之路。
走进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如“A”字的主碑碑体。继续向园内探入,就能感受到龙岩法院在紫金山主碑公园营造的矿区法治文化氛围:一面“法”字长墙恢宏大气,从“灋”到“法”,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字错落有致;环境保护法、民法典等宣传版面更是随处可见……
为加强法企联动,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紫金矿业集团总部设立“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联系点”,积极支持矿企的生态环保建设和矿山补植复绿,以司法助力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后的紫金山矿区擦亮了“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矿山脚下,汀江水畔,杨柳拂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不少红角鸮、白鹇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由于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数量逐渐增加。上杭县人民法院依托在紫金山矿区设立的生态巡回审判点、“法治矿山共建园”开展普法宣传,同时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以案释法等,将法律知识带进社区、机关、企业。
法治的种子播撒下去,在人们心中扎下根,生态环保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上杭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温东英介绍,今年以来,该院受理的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等生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76.92%。
靠前服务,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漳州市长泰区的林墩矿石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G654芝麻花岗岩石材生产基地。鼎盛时期,这里有八成人口从事石材生意。
然而,矿产资源长期粗放式开采,容易造成地陷、水干、树死、水土流失等问题。彼时的林墩,随处可见散、乱、污的石材加工厂,切割石块的噪声日夜不停,粉尘满天。辖区内清波荡漾的流溪也成了“牛奶溪”……在石材产业发展的不到30年时间里,当地吴田山的山峰高度已经降低10多米。
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19年3月,长泰正式吹响了开展石材产业大整治、推动绿色转型的号角。
一些环保不达标的石材企业必须限期关停,简单靠硬堵显然是行不通的。如何引导这些企业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转型?
让这些企业不碰生态红线,又不踩法律底线。长泰区人民法院在林墩工业区设立服务民营企业法官工作室,选派资深法官参与石材企业综合治理,针对项目合作协议、招标方案等事宜给出专业意见。
长泰区法院院长蔡小兰告诉记者,“在这场转型之战中,全区共有1342家石材加工企业关停,但无一因拆迁引发诉讼”。
为了让当地村民在关停石材加工企业后仍可谋生,长泰区串联起一、二、三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早些年,林墩办事处从外地引进了一家建材环保企业,主营业务是将废弃石灰粉加工成建筑建材,实现废物再利用。因对政策法规不熟悉,企业当时与政府签订的协议有瑕疵,此后在工业用地审批上一度受阻,预付土地款也无法退回,发展遇到了难题。
“企业犯难时,是法官给我们支了招,解开了这个结。”企业主林水兴介绍道。经调解,企业顺利拿回了土地预付款。同时,在法院与政府部门的联动协助下,这家公司依法依规重新申请办理了企业工业用地,顺利取得总面积38223平方米项目工业用地使用权……
走基层、看矿山、访矿点,青山绿则万物生。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珩告诉记者:“各地矿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背后,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在推进矿山变青山的生态治理中,福建省三级法院始终坚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以法治的力量服务矿产生态修复,让矿山复绿、产业发展生金,进一步擦亮八闽山水生态底色。(记者 何晓慧 通讯员 林 泳)
标签: